1. 首页 > 论文写作

教授是怎么一眼识破你是AI写的论文?AI风格vs人类风格:20个AI写作高危特征曝光!

20个AI写作高危特征

我们用AI写完论文后,初步一看发现比自己写的好多了,自我感觉良好,于是就交给教授审核了。但是,但是,你可能就收到了教授的信息:“你这是用AI写的吧?想延毕吗?”

这个时候,你可能心里在反复重复这样的问题:AI写论文会被发现吗?AI写论文能被查出来吗?AI写的论文教授究竟是怎么看出来的?莫非教授在偷偷监视我写论文?

除了“人之常情” 的直觉判断,比如你的写作水平“突飞猛进”,比如教授问你的时候,可能支支吾吾、重复论文原文或转移话题,答不到重点。

更重要的是“AI风格vs人类风格”,有明显的特征区别。今天我们就来曝光20个AI写作高危特征,大家在写论文或修改论文的时候,要注意避免。

 
20个AI写作高危特征
 

1. 套话连篇

比如“随着科技的发展……”,类似这种全网AI通用句,充满机器味。

2. 情绪中性过头

比如,没有任何“转折、评论、质疑”,像教科书的文字,而不是论文。

3. 无错别字和语病

语法太干净太完美了,要知道人写的论文,多少都有“口语痕迹”和语病。

4. 用词重复/堆砌

比如“本研究”“研究结果”这样的词反复出现,没有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变化。

5. 引用格式过于统一

比如,全是“张三(2021)认为……”,不像是多篇资料汇总。

6. 逻辑线条过顺

没有跳跃和情绪波动,看起来像一个完美的思维导图或流程图。

7. 没有反驳、争议

只是一味正面推进结论,要知道人类写作,会设疑,会反论证,会有争议。

8. 全是陈述句

很少出现问句、感叹句,缺乏语言和句式表达的丰富性。

9. 不出现“我认为”“可能是”

没有主观模糊判断,都是过于绝对的结论。

10. 句式单一

全是“主-谓-宾”三段式,看5句10句,全一个格式。

11. 太“像高考议论文”

比如“因此我们应当重视……”,教授一看就烦:这是本科毕业论文?

12. 大量“无效废话”

比如“众所周知,科技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”,明显的AI痕迹套话。

13. 句法重复

过度使用“然而/此外/值得注意的是”等连接词,形成固定节奏。

14. 分析过于表面

比如,罗列“数字化转型的利弊”而不探讨产业差异。这种回避复杂问题,仅作描述性陈述,缺乏批判性思考,和深入分析。

15. 虚构案例或文献

生成虚假但看似合理的案例或文献,案例或文献压根儿就找不到出处。

16. 过时知识

引用3年前的数据,却说是最新的研究。这种现象,在技术快速迭代的领域,尤其常见。

17. 逻辑模板化

遵循"引言-论点-结论"的模板化结构写作,但又缺乏逻辑递进。比如,每个论点独立存在,没有太强的关联性。

18. 跨学科常识错误

比如在经济学论文中误用物理学概念,或在文学分析中混淆“象征主义”与“现实主义”的定义。

一方面是“AI幻觉”,另一方面训练数据混杂而出现这类专业领域的常识性偏差,而教授对本学科术语和逻辑有本能敏感度。

19. 文化失敏

比如,分析地域性商业案例时,忽视当地政策或习俗的影响,或者相关信息牛头不对马嘴。

20. 情感缺失

比如,在讨论伦理问题时,是完全价值中立的视角。人类遇到类似的问题,会有强烈的价值偏向性。

 
AI风格vs人类风格的例子
 

案例一:

AI原句

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。本文将从用户行为、社会影响两个方面,分析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。”

人类改写

“近年来,我注意到身边中学生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的现象频发,甚至有同学因沉迷社交软件出现睡眠问题。基于这一观察,本文尝试结合发展心理学理论,从青少年自我呈现行为(如朋友圈文案编辑)和群体互动模式(如粉丝社群归属感)两个维度,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其焦虑水平的具体影响路径。”

改写思路

AI问题:纯客观陈述,缺乏研究动机(“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”)和具体切入点,语言生硬如报告模板。

人类改进:加入 个人观察(身边案例) 和 研究视角(发展心理学理论 + 具体行为维度),体现真实思考起点,语言更具情境感。

案例二:

AI原句

“学者A(2022)指出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,学者B(2023)认为积极的社交互动能提升自我认同。二者结论不同,可能与研究样本差异有关。”

人类改写

“学者 A(2022)基于美国青少年样本的纵向研究发现,日均使用社交媒体超过 3 小时者抑郁症状得分显著更高,但其研究未区分‘被动浏览他人动态’与‘主动发布内容’的差异。相比之下,学者 B(2023)聚焦东亚地区中学生,发现通过小组学习社群进行知识分享的行为,能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韧性。二者结论的分歧,反映了社交媒体使用‘频率’与‘质量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存在文化和行为模式的调节作用。”

改写思路

AI问题:仅罗列观点 + 笼统归因(“样本差异”),未深入分析分歧的具体原因和研究设计缺陷。

人类改进:补充研究细节(样本来源、具体行为分类);加入批判性评价(指出 A 的研究局限,对比 B 的研究创新点);提炼理论价值(提出 “使用质量” 比 “频率” 更关键的假设),展现学术思辨。

 
温馨提示
 

改写的核心不是“掩盖AI痕迹”,而是通过真实的思考过程,让文本具有 “人性”。

比如:研究中遇到的困难、对某个理论的困惑、个人经历的启发等等,这些 “不完美” 的细节,恰恰是AI最难模仿的部分,是人类学术写作的灵魂。

我们要保持诚信,让工具服务于思考,而不是替代思考;可以借助工具来写论文,甚至用工具打败工具,降AI率,但不能完全交给AI。

本文由简达论文助手发布,不代表简达论文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,谢谢!

联系我们

QQ咨询:1438573658

微信号:jianbai985(简达论文)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