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论文写作

我为什么不建议你用ChatGPT写论文?

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,ChatGPT 以其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,迅速在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一阵热潮。不少同学在面对论文这座 “大山” 时,将 ChatGPT 视为 “救星”,试图借助它的力量轻松翻越。

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 ChatGPT 写论文

但你是否想过,用 ChatGPT 写出来的论文,真的能如你所愿,帮助你顺利通过审核,甚至收获高分吗?事实上,看似便捷的背后,实则隐藏着诸多难以察觉的问题。

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唠唠,为什么我不建议你用 ChatGPT 写论文?

一、使用门槛高

(一)写作要点

对于广大国内学生而言,想要顺畅使用 ChatGPT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。它需要特定的网络环境与一定水准的设备配置作为支撑。在国内,网络限制使得访问 ChatGPT 的过程充满坎坷。不少同学反映,使用时频繁遭遇掉线情况,或是连接困难,加载一个回答就要耗费好几分钟。想象一下,你正思路顺畅地和 ChatGPT 探讨论文内容,突然断网,之前输入的内容可能丢失,还得重新连接,这严重打乱写作节奏,大大影响了效率。

(二)账号注册

注册 ChatGPT 账号的过程,堪称 “繁琐” 二字的生动写照。其中,最让人头疼的是需要国外手机号来接收验证码这一环节 。对学生们来说,获取国外手机号的途径极为有限。有些同学试图通过网络上的一些小渠道购买,但这一行为催生了账号买卖的灰色产业链,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。许多人在购买账号后,遭遇隐私泄露问题,个人信息被肆意贩卖。还有账号安全性毫无保障,随时可能被封禁,之前付出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。

(三)学习成本

要让 ChatGPT 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,掌握专业的提示词撰写技巧至关重要。然而,不同类型的论文,所需提示词千差万别。比如写理工科实验类论文和文科理论分析类论文,提示词的侧重点和表述方式完全不同。想要精准引导 ChatGPT 产出可用内容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各类提示词的构造、语气、关键词设置等。但由于缺乏系统指导,很多同学在摸索过程中常常感到迷茫,不知道自己写的提示词是否正确,得到的回答不符合预期,却又不知如何调整。这种学习成本的投入,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来说,无疑是沉重的负担。

二、沟通困难

(一)理解偏差

在论文写作中,我们常常会涉及到复杂的专业术语、独特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层次的逻辑论证。而 ChatGPT 在理解这些复杂、专业问题时,往往容易出现偏差。例如,在医学论文中,探讨某种罕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,其中涉及到大量专业的医学名词、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过程以及独特的临床研究数据。ChatGPT 可能会因为对这些专业知识理解不精准,导致生成的内容出现错误。

(二)意图把握不准

当我们对研究方向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路时,ChatGPT 很难精准领会我们的意图。比如,一位学生想要研究 “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,且重点关注其中虚拟社交身份构建与自我认同的关系”。他在向 ChatGPT 描述需求后,得到的内容却大多围绕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遍影响展开,如网络欺凌、信息过载等方面,而对学生着重强调的虚拟社交身份构建与自我认同的关系部分,只是寥寥数语,一笔带过,完全偏离了学生的核心思路。

三、文献造假

(一)虚构文献信息

ChatGPT 在生成论文时,常常会出现虚构文献的情况。不少同学在使用后发现,论文中引用的文献链接根本打不开,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。还有些文献的作者名字在学术数据库中根本搜不到,仿佛这些作者从未在学术领域存在过。

比如,一位同学在使用 ChatGPT 生成的论文中,引用了多篇 2025 年之后发表的文献。然而,我们都知道,现在刚到 2025 年,这些文献显然是虚构的。在学术研究中,2025 年之后的文献意味着超越了当前时间的研究成果,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。这种虚构文献的行为,就如同在沙滩上建房子,看似有模有样,实则毫无根基。

(二)危害

文献造假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。它会误导后续的研究工作。当其他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,若参考了这些包含虚假文献的论文,很可能会基于错误的信息展开研究,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。这就像在黑暗中行走,原本以为找到了正确的方向,结果却发现是被错误的指引引入了歧途,导致研究精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。

四、内容冗余

(一)具体表现

当你满心欢喜地拿到 ChatGPT 生成的论文时,或许会被那长长的篇幅所 “震撼”,但仔细一读,却发现问题重重。论文里常常充斥着大量冗长、重复的语句,就像裹了一层又一层的 “累赘”。比如,在阐述某个核心观点时,它可能会从多个几乎相同的角度反复论述,看似在强调,实则是在做无用功。

(二)影响

内容冗余对论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且都不容小觑。首先,它会极大地降低论文的可读性。想象一下,评审老师在面对一篇满是重复、啰嗦内容的论文时,就像在茂密的丛林中艰难前行,难以快速找到方向,疲惫感油然而生。这样一来,老师很难集中精力去理解论文的核心观点和创新之处,论文的价值也就难以得到充分展现。

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,冗余的内容会使论文显得不够精炼、专业。在学术研究中,简洁明了、逻辑清晰是非常重要的品质。一篇冗余的论文可能会让他人对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态度产生质疑,认为作者在写作时缺乏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,从而对整个研究的质量产生怀疑。

五、意义假大空

(一)缺乏深度思考

当我们将人工写作的论文与 ChatGPT 生成的论文放在一起对比时,就能明显看出二者在深度思考方面的巨大差距。以探讨 “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与变革” 这一主题为例,人工撰写的论文,作者会深入研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、不同类型传统商业模式的特点,通过收集大量实际案例,如传统零售企业沃尔玛、家乐福等在互联网冲击下的转型举措,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,并从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,探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,如消费者行为模式的转变、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等。

而 ChatGPT 生成的论文,可能只是简单罗列互联网给传统商业模式带来的一些表面变化,如线上销售渠道的增加、广告宣传方式的改变等。对于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,缺乏深入挖掘,没有进一步探讨这些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、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。它就像一个浮在水面的皮球,无法深入水底探寻宝藏。

(二)创新性不足

在学术研究领域,创新性是衡量一篇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。以物理学中关于 “量子计算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前景” 的研究为例,真正的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时,会基于自己长期的实验研究、理论推导,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。比如,可能会提出一种全新的量子算法,或者发现量子计算在某个特定领域,如药物研发、金融风险预测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。

反观 ChatGPT 生成的论文,由于其主要是基于已有的大量文本数据进行学习和模仿,很难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,提出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观点。它生成的内容往往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合与拼凑,缺乏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性的思考。就如同在一片已经被开垦过无数次的土地上,很难再种出与众不同的花朵。

六、格式规范困难

(一)通用格式难题

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就像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,涵盖字体、字号、行距、页边距等多个方面。当使用 ChatGPT 生成论文内容后,将其整理成符合要求的格式,就像给一个穿着随意的人换上一套精致的礼服,并非易事。

不同学科的论文对字体要求不同,理工科论文可能常用宋体,给人一种严谨、规整的感觉;文科论文或许更倾向于 Times New Roman 字体,显得优雅、专业。而 ChatGPT 生成的内容并不会自动匹配这些格式,需要人工逐一调整。在行距方面,一般要求 1.5 倍或 2 倍行距,从 ChatGPT 复制粘贴过来的内容可能行距混乱,有的地方紧凑得像挤在一起的沙丁鱼,有的地方又松散得像一盘散沙,需要重新设置。页边距也有相应标准,上、下、左、右边距需保持一致,手动调整这些设置既繁琐又耗时,就像在完成一项精细的手工活,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。

(二)特定格式困境

除了通用格式,各学科还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,这就像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。在医学论文中,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十分严格,需按照温哥华格式进行标注,包括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、文献题目大小写规则、期刊名称缩写等细节都有明确规定。ChatGPT 生成的参考文献往往无法满足这些特定格式要求,需要作者对照规范逐一修改。

在数学论文中,公式的排版要求精确,如分式的写法、上下标的位置等。ChatGPT 生成的公式可能在格式上不符合数学论文的规范,需要手动调整。对于不熟悉专业排版软件的作者来说,这就像让一个不懂外语的人去翻译一本外文书籍,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。比如,在数学论文中,一个简单的分式,需要按照特定的格式排版,分子分母的位置、分数线的长度等都有要求,而 ChatGPT 生成的分式可能格式混乱,需要作者花费大量时间去调整。

通过以上对使用 ChatGPT 写论文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,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中的诸多弊端。从使用门槛高的技术难题、账号注册风险和学习成本,到沟通困难的理解偏差与意图把握不准,再到文献造假的恶劣影响、内容冗余的繁琐与可读性降低、意义假大空的缺乏深度和创新,以及格式整理费时的麻烦,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。使用 ChatGPT 写论文,看似是一条捷径,实则隐藏着无数的陷阱,可能会让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误入歧途。

本文由妙笔千言发布,不代表简达论文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,谢谢!

联系我们

QQ咨询:1438573658

微信号:jianbai985(简达论文)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