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生花上万元请导师、同门吃饭,直言毕业季的“谢师宴”快成师门传统...
“师门传统”“每年都有”。有不少研究生吐槽,原本毕业季需要花钱的地方就多,答辩、搬家、拍毕业照,都是开销,而谢师宴的费用让本不宽裕的荷包更显囊中羞涩.....
谢师宴由来已久
早在2005年,答辩"谢师宴"在广东高校已成为惯例,一般是同一批答辩的大约六七个同学一起请十七八位老师吃饭。由于学生也没有多少钱,一般饭店的档次也不高,每人凑100多元就行了。
有学生表示,他们系研究生经费每人有1000元,但不包括请老师吃饭这些钱。如果能够和同学均摊,经济压力相对小一些。
但有些同学没这么“幸运”。有高校学生向央视网《新闻+》记者反映,毕业前请导师和同学吃饭,饭菜、酒水和礼物人均花费几百上千元。
据称,毕业“谢师宴”在一些院校是“师门传统”“每年都有”,给学生们造成了经济压力。某高校硕士毕业生刚和3位同学一起举办了一场谢师宴,平摊后每人的花费在1500元左右。
上海某高校学生沈书也正在筹备今年的谢师宴。“我们7个研究生毕业要请40多人吃饭,人均费用500—1000元。另外还有师门礼物300元,鲜花酒水人均500元,酒水买少了还担心老师不满意。”沈书称,虽然平时导师会请学生们吃饭,但是谢师宴一般要学生出钱。由于刚毕业还没有开始工作,请客的钱沈书都是向爸妈要的,“内心觉得很丢人。”
沈书介绍,宴请的40人中包括自己研一到研三的4位导师、师娘和所有同组的学生。“我们组比较大,有四位导师和一个研究中心,谢师宴就会请很多人。”在读研一、研二时,沈书已经参加过两次学长、学姐请客的谢师宴,这算是一种“师门传统”。不过,沈书表示,自己毕业后准备离开当地,对于这种活动“肯定是不想去的,但是看在导师的面子上又必须去”。
湖南某高校硕士毕业生米航也和3位同学一起,为20多位师生举办了谢师宴,平摊后每人的花费在1500元左右。“往届师门都是去更高规格的地方吃饭,我们这一届已经硬着头皮降规格了。”
这几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都提到,谢师宴是“师门传统”,宴请的对象包括自己从研一到研三的导师、师娘和所有同组的学生,自己也参加过学长、学姐请客的谢师宴。在这种情形下,哪怕是内心不想参加的,碍于情面也不得不参加,“如果不参加,会被同学在背后议论和指责。”
老师也很为难
记者调查中了解到,暨大、中大、华工、华师、广工、广大等高校,普遍存在这种现象。一些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,还会另外单独请导师吃饭。答辩“谢师宴”就是为了答谢老师,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意,出发点是好的。并且“谢师宴”都安排在答辩结束后,不存在以请吃饭“贿赂”老师的意思。但刚刚走出论文答辩室的中大研究生小黄说,再过不久,还有一场“毕业谢师宴”,那时候,大家都办完了各种手续,心情也好一些,和老师的交流会更顺畅。
但对于这种谢师宴,有些老师们也感到尴尬,而且接受的时机也很重要,曾有调查通报:厦门某高校软件学院党委书记董某某2015年11月至12月在软件学院组织在职工程硕士生参加硕士论文答辩期间,收受部分学生赠送的土特产和礼品,受到党纪处分。
答辩后参加学生的谢师宴是否处于一种高校教师收礼的灰色地带?也让很多导师觉得头疼。一方面,知道学生没收入,但确实不好拒绝。因为学生的本意是能加强师生联系,也是感谢导师的付出。
另一方面,也有部分导师会默认攀比这种行为,会要求请客的学生连带师娘、低级同门一起宴请。这更是让很多学生感觉压力山大。
不过,也有很多网友表示,毕业的时候,自己的导师会先主动请学生们吃饭。
谢师宴该不该存在?该如何存在?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或许,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抵制变味的“天价”谢师宴。此外,学校在毕业季的时候也应该倡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感谢师恩,帮助学生减轻人情压力和经济负担。
有时候,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表达感情,或许也更好。
本文由募格学术发布,不代表简达论文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