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谱!2个审稿人都同意录用论文,主编一票否决合理吗?怎么办?
大家好,我是李编辑。
昨天晚上12点多,收到一位作者发来的微信:“李老师,我想S的心都有了......”
啊这,发生啥了?
原来,他的论文发表经历了一次“过山车”。两个审稿人都给了accept,结果主编最后一票否决,理由是“不符合期刊定位”。
emmm,你品,你细品,这操作是不是有点离谱?
有意思的是,这种情况在学术圈并不少见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的底层逻辑,帮大家避避坑。
1主编一票否决,真的合理吗?
重点来了,我们先搞清楚期刊的权力结构。
打个比方,如果说期刊是一家咖啡店,那么:
-
审稿人像是品鉴师,负责评判咖啡豆的品质
-
主编像是店长,决定这家店卖什么风格的咖啡
-
作者则是送咖啡豆的供应商
你说品鉴师都说咖啡豆不错,但店长说“我们店不卖这种风格的”,合理吗?
从制度设计上讲,确实合理。
这才是核心:主编的职责不仅是把关学术质量,更重要的是维护期刊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方向。两个审稿人关注的是“这篇文章好不好”,而主编考虑的是“这篇文章适不适合我们期刊”。
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经过多年的论文发表服务经验,我发现主要有这几个关键变量:
1. 期刊定位调整
有意思的是,很多期刊会根据影响因子、学科发展趋势调整定位。可能你投稿时还在收这个方向的文章,等到最后决策时,编辑部已经有了新想法。
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:为什么不在投稿指南里明确说明?答案很现实——期刊也要“试水”,看看哪个方向更有前景。
2. 版面资源有限
划重点 :即使文章质量过关,主编也要考虑版面的效率配置。
打个比方,就像养娃一样,哪怕两个兴趣班都不错,但时间精力有限,你也得选择更符合孩子发展方向的那个。
3. 同质化避免
主编可能发现同期或近期已经有类似主题的文章,为了避免同质化,会拒绝质量相当的后来者。
这还没完,有时候主编还要考虑期刊的“颜值”——不同类型文章的搭配比例。
3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
重点在后面,这种挫折虽然让人崩溃,但也不是没有应对策略:
1. 冷静复盘
先别急着骂娘,复盘一下整个投稿过程:
-
期刊选择是否精准?
-
投稿时机是否合适?
-
文章定位是否清晰?
2. 理性沟通
可以礼貌地询问主编具体的拒稿理由,了解期刊当前的差异化策略。但注意,不要质疑主编的决定,而是寻求改进建议。
3. 快速转投
这才是核心:时间就是生命!审稿人的正面评价说明文章质量没问题,赶紧转投合适的期刊。
有意思的是,有时候被拒的文章换个期刊反而能发更好的。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了。
4 如何避免类似情况?
1. 深度调研期刊
不要只看影响因子和期刊名称,要分析近2年的发文趋势:
-
期刊最近在推什么方向?
-
你的研究领域占期刊发文比例多少?
-
期刊是否有明显的“口味偏好”?
2. 多重备案策略
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 :为什么不能同时准备2-3个目标期刊?
投稿前就列好Plan B和Plan C,万一被拒可以快速转投,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 。
3. 寻求专业指导
emmm,说句心里话,术业有专攻。专业的论文发表中介机构对期刊编辑部的“脾气”了解更深,能帮你避开很多坑。
5 学术圈的“潜规则”
重点来了,既然聊到这个话题,我们不妨说说学术圈的一些“潜规则”:
-
主编权威至上:在期刊这个小王国里,主编就是绝对权威
-
关系网络重要:不是说要拉关系,而是要了解期刊的“圈层文化”
-
时机胜过完美:有时候合适的时机比完美的文章更重要
有意思的是 ,很多人把学术发表想得太理想化,以为只要文章好就一定能发表。现实是,论文发表既是学术活动,也是一种“商业行为”。
6 写在最后
回到开头那位作者的问题:学术圈还有天理吗?
我的答案是:有,但规则比你想象的复杂 。
主编一票否决确实让人郁闷,但这也是学术生态的一部分。我们能做的就是:
-
提高文章质量(这是根本)
-
精准选择期刊(这是策略)
-
保持平常心态(这是修养)
最后送你一句话:被拒绝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拒绝后就不敢再投了。每一次拒稿都是成长,每一次投稿都是进步。
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:为什么要把一次拒稿当成世界末日?成功的论文发表本来就是一个概率游戏,保持投稿节奏才是王道。
本文由怎样发表论文李编辑发布,不代表简达论文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,谢谢!